iT邦幫忙

0

具「同理心」的 Chatbot 回應生成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我們學到 Chatbot 如何辨識使用者的情緒。
但若只「辨識」卻不「回應」,就仍然只是冰冷的機器。
因此,今天的重點是 —— 讓 Chatbot 具備「同理心(Empathy)」的回應能力,讓它能根據使用者的情緒,自動調整語氣與內容。

什麼是同理心回應生成?

同理心回應(Empathetic Response Generation)是指 Chatbot 根據使用者情緒與語境,生成兼具理解與關懷的回答。
它的目的不只是解決問題,而是讓使用者感受到「被理解」。

📘 舉例:

使用者:「今天真的過得很糟。」

🔹 傳統 Chatbot:「我可以幫你查天氣。」
🔹 同理型 Chatbot:「聽起來今天真的不順心,要不要我陪你聊聊?」

同理心回應的三個核心層級
1️⃣ 情緒辨識
確認使用者目前的情緒狀態
「你聽起來有點失望。」
2️⃣ 語境理解
根據對話上下文推測原因
「是因為工作太多嗎?」
3️⃣ 情感回饋
回以理解、關懷或鼓勵的話語
「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時候,你已經很努力了。」

Emotion-Aware Chatbot Pipeline
使用者輸入 → NLP語意分析 → 情緒辨識模型 → 回應生成器(Empathetic Model) → Chatbot 回覆
📍 常用技術元件:
• Transformer-based 模型(如 GPT、T5)
• Emotion Embedding Layer:將情緒資訊嵌入模型輸入中
• 情緒權重調整(Emotion Weighting):強化不同情緒下的語氣變化
• 對話記憶模組(Conversation Memory):保持前文語氣一致性

設計同理回應的三原則

  1. 感受先於解決
    • 先表達理解,再提供解決方案。
    ✅ 「我懂你現在一定很煩,我們一起來想辦法。」
    ❌ 「那你試著重開系統。」
  2. 語氣自然真誠
    • 避免機械式「很抱歉您不開心」。
    • 改用生活化語句:「聽起來真的有點累吧?」
  3. 語言應該簡潔溫柔
    • 不需長篇大道理,簡單的共感句反而更有效。

挑戰與改進方向

  1. 語氣過度情緒化:若模型太強調「感性」,可能讓 Chatbot 顯得做作。
  2. 跨文化差異:不同文化的「共感語言」有差異(例如亞洲偏內斂)。
  3. 倫理議題:在心理相關場景下,Chatbot 不可取代專業輔導員。
  4. 真實語料不足:訓練 empathetic 模型需大量標註情感語料。
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